省电费、减碳排、稳生产:化工行业的储能密码

2025-07-18 10:56

2025年,是新电改的十年之期。十年电改之路,既见证了由内而外的生长突破,也催生了自下而上的产业重塑。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“大户”,化工、钢铁、冶金等行业在“双碳”目标的合规压力下,面临着能源成本攀升与供应稳定性要求提高的多重挑战。这一结构性困境迫使企业必须在维持生产运营的同时,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能源转型路径。

 

高耗能企业的能源困境

高耗能企业的能源困境突出表现为三方面:其一,峰谷电价差利用不足,传统运营模式难以灵活调整用电时段以降低成本;其二,需量管理粗放,致使基本电费支出居高不下;其三,可再生能源应用占比偏低,碳配额清缴压力巨大。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高耗能企业低碳转型的核心障碍,亦是储能技术发挥关键作用的核心领域。

 

应对上述挑战,企业亟需系统性解决方案,而非零散的技术堆砌。该方案须兼具技术可行性、经济合理性与运营稳定性,并实现与现有生产流程的无缝融合。储能技术,尤其是适配工商业场景的中大规模储能系统,正日益成为高耗能企业破解低碳困局的关键支撑。

 

化工巨头的减碳布局

化工行业位列“高耗能产业三巨头”之一,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(BASF)的减碳布局具有显著的行业标杆意义。 在中国,巴斯夫探索了一条更具创新性的路径——将工商业储能与化工生产深度融合。2021年11月5日,上海巴斯夫新材料有限公司厂区内,一个标志性的项目正式启动:巴斯夫4MW/12MWh储能电站。 该项目由采日能源携手三峡电能共同打造,创新性地采用“电化学储能+市场化绿电销售”模式,精准应对巴斯夫的核心诉求:降碳、降本、保障安全稳定运行。

 

项目核心采用采日能源自主研发的磷酸铁锂储能系统,并创新应用云母材料与全氟己酮环保消防方案。项目从电芯到系统层级设置多重防护机制,实现场站级隔离防护,同时联合保险机构提供覆盖资产安全与收益保障的全生命周期保险,可为企业提供四大核心价值:

• 峰谷套利:利用电价差进行套利,通过谷时充电、峰时放电,显著降低用电成本;

• 需量管理:平滑负荷曲线,降低最高需量,有效减少基本电费;

• 备用电源:提供应急电力支持,保障生产连续性,尤其契合对供电稳定性要求高的化工企业;

• 低碳发展: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,降低碳排放强度,助力企业达成双碳目标。

 

低碳转型的创新样本

巴斯夫项目的成功表明,面对高耗能企业的储能解决方案,不仅依赖先进技术,更仰赖创新的商业模式与高效的执行力。项目成功投运后,采日能源的工商储解决方案在高耗能行业快速复制推广。2025年,采日能源在河南济源、兰考工业聚集区接连落地的两大项目,即为当地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低碳转型范本。

 

如今,在巴斯夫上海基地内,储能电站默然矗立,日复一日精准调控充放电,执行削峰填谷、平衡需量。其价值远不止于每年数千吨的碳减排与数百万元的电费节省,更在于为整个高耗能行业开辟了一条可复制的低碳路径,这既是中国智慧与全球减碳雄心的深度交融,更是高耗能产业实现绿色跃迁的关键步伐。